集團新聞
同方股份總裁黃俞詳解同方系產業版圖 |
[ 來源: | 作者:admin | 發布時間:2016-07-20 | 瀏覽:1628次 ] |
同方部,作為清華園里最早的建筑之一,歷經滄桑依然在發揮功用;同方股份,作為清華大學“根紅苗正”的上市平臺,也正在調整自己的市場定位。 從互聯網服務與終端到智慧城市,再到節能環保、海綿城市,還有公共安全……由于業務體系龐雜,同方股份常被外界質疑:公司定位是什么?究竟要在資本市場做什么?近日,清華控股成員企業同方股份新任副董事長、總裁黃俞接受上證報記者專訪,對同方股份未來發展戰略進行了解讀。
做高校與市場的轉化器 “同方股份下一步要加強與清華各大優勢院系的深入融合,打造能代表清華水平的企業與產品線。”黃俞雖然并非清華“土著”,卻深刻了解同方最大的“資源”所在。他坦言:“前幾年同方在經營上與清華大學院系有些疏遠,未來我們要加強與學校院系的反哺互動,做好學校院系科研與市場之間的轉化器。” 近期,同方股份與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達成了戰略合作意向,邁出了加強與學校院系合作的重要一步。未來,同方將與環境學院合力促進清華環境產業集團發展,共同推進清華蘇州環境創新院籌建工作,并將聯合申報住建部海綿城市建設工程中心,開展海綿城市關鍵技術研發和市場化應用。 節能環保與智慧城市一直是同方股份的主營板塊之一。在去年一次資產整合后,同方系在環保領域的意志更加明確。公司曾于2015年11月公告,同方股份在把同方國芯36.39%股權轉讓給紫光集團下屬公司的同時,還將受讓大股東清華控股持有的清控人居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清控人居”)不低于80%股權和深圳市華融泰資產管理有限公司40%股權。 這是清華產業業務整合的又一進展。其中,清控人居是依托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清華大學人居環境研究中心及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美術學院、土木水利等學院的基礎組建的,業務領域涵蓋產業與政策研究、城市與基礎設施、建筑與專項實踐、環境與生態保護等。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將清控人居注入同方股份,與公司現有的智慧城市、節能環保等相關板塊將形成有效協同。 實際上,除了環境學院,清華的工程物理系與同方的淵源更加深厚。從1999年第一臺加速器在同方威視誕生起,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就與同方威視開始了緊密的產學研合作之路,并且,工程物理系的很多老師在同方威視都擁有股份。“高校老師不在企業擔任經營職位,而是通過股權和分紅等方式獲取回報。”這是黃俞主張的合作模式,并且還將在未來的捆綁合作中進一步推廣。 此外,清華的醫學院、生命科學院、藥學院等優勢院系也是同方的合作目標。黃俞告訴記者:“同方未來要打造大健康醫療板塊,包括醫藥、養老、醫療等所有環節;而清華有醫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和藥學院,從醫藥到醫療服務,到健康養老,到可穿戴式的醫療器械等,都是清華的學科優勢,我們將與這些院系展開戰略合作。例如,公司旗下藥業將構成大健康板塊的一部分,其將與清華藥學院緊密合作,希望能借助全世界一流科學家的力量打造出世界一流的新藥。”其中,藥學院是清華大學剛于去年底新成立的院系,由中組部千人計劃入選者、干細胞化學生物學家丁勝博士任藥學院首任院長。 黃俞不忘強調:“在自主研發的同時,并購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發展途徑。” 聚集環保大安全大健康 既然要打造代表性的產品,現有的龐雜產業體系勢必需要梳理。那么,未來同方將聚集哪些板塊?黃俞表示:“大安全、大健康、環保將是同方著力探索發展的領域;此外,業務板塊還包括互聯網終端、智慧城市等。其中,大安全板塊將由同方威視和辰安科技引領。”他透露:“同方的目標是,在每個產業板塊都推出獨立的上市公司。” 孵化器模式一直是同方股份的特色。2015年年報顯示,目前公司下屬控股的上市企業有港股同方泰德、同方友友,以及新三板掛牌公司同方健康等,公司還參股了泰豪科技、華控賽格、聯合水泥和已通過IPO審核的辰安科技。此外,公司還持有同方投資、嘉融投資、重慶國信、同方全球人壽等金融、投資企業。 一個問題是,IPO注冊制推遲、重組辦法修訂嚴卡規避借殼等政策變化是否將影響同方股份的分板塊證券化進度?對此,黃俞回應稱:“對于重組辦法的修訂,我覺得需要有耐心,法規并不是用來約束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只要資本市場有創新的東西,有利于實體經濟的發展,我相信監管部門是支持的。與此同時,除了中國的資本市場,海外資本市場同樣是寬廣的舞臺。” 黃俞也坦言:“從目前A股的監管規則來說,母體是家上市公司,旗下各產業板塊分別上市,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這是個重大的課題。但我相信今天的管理層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成為控股公司并不可怕,同方未來被市場估值時一定會包括旗下控股的產業資本,其中會有行業領袖級的企業出現。” 宏大藍圖已繪,激發內生動力成為必要條件。黃俞告訴記者:“接下來,我們要力推激勵機制改革和薪酬機制改制,這與企業的改革瘦身同步進行。不僅是同方總部,下面每個細分領域公司都要啟動長效與短效結合的激勵機制改革,讓每一家公司跟每一位高管都有切身利益的關聯。” |